喝了很多祛湿茶却没效果?学国医大师从3点入手治标又治本
◆ ◆ ◆
最近雷雨天气频频,雨天不断,地湿之气大增,湿气又渐渐重了起来。古人很早就总结出了:“湿土之令,始于大暑,终于白露”。白露前的这段时间,是最有利于祛湿的最后时期。
如果没能很好将身体内湿气排出体外,等到白露之后,燥气开始往上冒,与湿气纠缠在一起很容易形成外燥内湿的情况。所以白露前,我们的养生要以祛湿气为重。
起床后4个细节是湿气的警报
1 睡眠够了依旧困倦
即使睡眠时间很充分,但起床后还总觉得很困倦、乏力、觉得头沉、打不起精神,或是感觉身上有东西在裹着,懒得动弹,这都是典型的湿重症状。
2 清晨大便总是黏黏的
大便三不净:拉不干净、冲不干净、擦不干净,都是体内有湿气的警报。
3 刷牙时干呕有痰
有些朋友早晨刷牙时会干呕,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还会有痰。
4 晨起后小腿发酸发沉
早晨起来感觉小腿肚子发酸、发沉,也是体内有湿气的典型特征。
你为什么那么容易被湿邪侵扰?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身体水分多了,会自动排出去。但身体运化水液的系统一旦出了问题,比如脾阳不足,肾阳不足等,就会导致水分积聚在体内排不出,即使再少喝水,也会出现水分堆积的情况。导致运化水液的系统出现问题的原因,大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坏习惯:
缺乏运动-水湿滞留
01
现代人运动少,出门有车,一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重的表现。运动不仅能通过汗液排出湿气,还能使我们的脾阳得到振奋,从而升发肾阳,通调肺气。
爱吃寒凉-脾阳受损
02
中医认为,我们是靠脾阳来运化水湿的。脾阳如同大地上的土,如果土没有了,那么水一定会泛滥的。而爱吃寒凉之物就是最伤脾阳的原因之一。夏日炎炎,很多人喜欢喝冷饮、吃雪糕,这些食物进入体内,脾阳就会受损,从而减弱了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
经常熬夜-肾阳不足
03
现在很多人整天捧着手机熬夜,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起居无节”,长此以往就会肾精不足。“肾主藏精,肾主纳气,肾主水”,因此肾也是负责管理水液的,肾精损伤多了,肾阳就会不足,水湿也会滞留于体内。同理,房事过多、不节制,也会使肾精不足,损耗肾阳。
饮食不节-脾胃积热
04
饮食不节,经常吃到十成饱,会导致消化不良,进而使机体出现积食的情况;另外,经常吃用辛辣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或味道浓厚的食物,都会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出现湿热的上火症状。
如何把受损的脾胃养回来?
如何把受损的脾胃养回来?要从祛湿、健脾、行气三方面入手。国医大师邓铁涛的有一个祛湿名方“南芪薏仁茶”,正是利用这一思路,来到达从根源上祛除体内湿气的目的。
邓老根据现代人的体质特点,精选11种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巧妙配伍方中的“君臣佐使”,做到健脾祛湿、行气补益而不伤身。
君臣佐使
君:南芪(五指毛桃)—健脾化湿、益气补虚
臣:薏米、茯苓、扁豆、白茅根 —利水排湿
佐:山药、麦芽、玉竹、葛根—健脾益肾生津
使:橘皮、甘草—补气理气
0
1
行气
祛湿为什么要行气?因为气有推动的作用,能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行气与化湿密切相关,气滞会导致体内津液的停滞,而“气行则湿化”,因此加入具有益气行气的南芪(五指毛桃),可以补充和加强身体内“气”的力量,推动身体水湿的运行,提高脾运化水湿功能,最终起到祛湿化痰的作用!
南芪不仅具有益气行气的作用,同时还有健脾化湿、舒筋活络的功效。因此邓老把南芪作为君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0
2
祛湿+健脾
“南芪薏仁茶”方中的山药、茯苓、白扁豆均为健脾之药。“脾主运化”,脾的功能恢复正常,才能运化身体的水分,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
而薏米、茯苓、白茅根等又有祛湿之效,能通过小便,排除停蓄在体内的水湿,解除由水湿停蓄引起的各种病症。
0
3
不伤肾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祛湿茶的配方,只选用了赤小豆、薏米、茯苓等利水排湿的药材,确实喝了小便会增多,但这样只“泄”不“补”,不仅会加重肾脏的负担,湿气不久还会卷土重来!
而南芪薏仁茶配方中的药材,大多经过特殊炒制处理,加强健脾,降低利尿的效果,达到排湿不伤肾的目的;同时助以益肾的山药,在祛湿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肾。
为了回馈用户
一直以来的信任与支持
至诚金方限时举行
“七夕有礼”优惠活动!
1 20元无门槛优惠券
2 【南芪薏仁茶】买二送一,加送网红小雏菊玻璃杯。
3 连续21天公众号签到打卡,即可免费获得【南芪薏仁茶】一盒!
更多其他七夕优惠好礼,可扫描下图二维码或点击活动图片进入活动页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