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处暑养生的三大原则,处暑养生养什么?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08-20

  处暑是气温由高向低变化比较明显的一个转折点,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昼热夜寒。在这个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起居作息,饮食习惯也要相应调整。那么处暑养生,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处暑养生到底要养什么呢?

  处暑养生三大原则


  1、养阴


  正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因为,春季气温逐渐回升,身体的阳气随着气温的回升而逐渐生发;夏季阳气因外界的高温而盛于外;秋季气温逐渐下降,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渐升;冬季气温寒冷,阳气闭藏于内,蛰伏不出,阴气正盛。所以说,秋冬应该注重养阴。而这里的养阴不是指单纯的滋阴,更多的是指秋季帮助身体阳气的收敛,冬季帮助身体阳气闭藏。


  那么,帮助身体阳气收敛你可以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的和辛温发散的食物,增加酸味食物的摄入量,因为酸有收敛作用。在生活起居上,你应该避免熬夜,因为睡眠为阳气收敛的过程,长时间熬夜则阳气不能收敛。穿衣上,不要急于穿厚衣服,适当的让自己凉快一下,正所谓“春捂秋冻”。适当的冻一下,身体不大出汗,也是帮助阳气收敛,因为出汗为阳气发散于外的过程。当然,夜间各种体育活动也应该停止了,可放在早晨或中午进行。


  2、养肺


  秋季在五脏对应肺,当秋季气温交替时,人体的肺气也在逐渐收敛。如肺气收敛不利,就会引起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不适。而肺气的收敛,跟上面谈到的阳气的收敛方法是一致的。


  同时,秋季多风少雨,加上夏季高温酷暑引起的汗出,我们的身体会有或轻或重的津液不足的情况,或者更容易感受燥邪而发生咽干、干咳、口鼻干燥等情况。这时可以用百合10克、银耳5克、大枣3枚(掰开,去核)煲汤常服,不仅可以缓解口鼻咽喉的干燥和燥咳现象,还可以缓解女性在秋季皮肤干燥缺水的情况。


  3、养神


  秋季对应五行中的金,其性质从革。革,有革命、革新的意思,原有的东西在这时将纷纷消失,这也是秋季有肃杀之意的意思。比如处暑开始,原本茂盛的树叶开始逐渐落下,这个过程就是自然界的肃杀过程。而落叶、低温会使你原本在夏季热烈的情绪开始变得容易低落,甚至悲伤,心中不自觉有种悲凉感。所以,秋季五行中对应金,五脏对应肺,五志对应悲。


  在情绪低落时,去做一些让你宁神静气的事,可有效转移负面情绪。这时候应趁秋高气爽,适当到外面登高望远。或者练练书法,每日晚上临帖也可帮助凝神静气。


  处暑时节,秋燥也逐渐明显,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裂的燥症,艾灸能防止秋燥加重,可以取穴:风池、委中、足三里、涌泉穴。通过艾灸刺激人体的经穴,使经络中的气血循环加快,从而加强对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营养,补充人体阳气,以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


  处暑养生饮食原则


  1、饮食清洁,不宜偏嗜


  处暑是夏秋转换的时机,暑气仍有余威,食物易于变质。俗话说“病从口入”,进食不清洁的食物或腐败变质的食物,可引起胃肠疾病或肠道寄生虫病,必须注意饮食卫生。饭菜做适量,力求不剩饭。糕点等不可放置过久,严防蟑螂、苍蝇的叮咬。生吃瓜果时,一定要洗净。饮食不宜偏嗜,宜多样化,才能起到全面营养人体的作用。


  2、少食肥甘,清淡为宜


  肥甘是泛指肥腻甘美的厚味食物,如动物脂肪、甜腻食品、煎炸之物等。这类食品虽味美香甜,但不可多食。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过食肥甘厚味是引起老年人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处暑时此类病更要注意预防。中医主张饮食宜清淡。从古到今的养生经验说明,饮食清淡是长寿的重要原因。


  3、冷热适中,软硬适宜


  食物的温度也要适当。人对饮食冷热的要求不尽相同,一般说,阳性体质者喜冷饮,阴性体质者喜热饮。随人所好,可适当调节饮食的温度,但切不可过冷过热。食物寒温失宜,不仅会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刺激,而且会损伤人体阴阳之气。


  对食物的软硬要求也不同。脾胃虚弱者及老年人、小儿宜进半流食,如面条、稀粥类;也可根据情况进软食,如馄饨、馒头、熟软的米饭等。特别是老年人,脏腑衰弱,牙齿不利,食物稍硬就不易消化。普通人食物也不可过硬,但过软也会影响食欲,所以软硬适当。


微信图片_20210510111900.jpg

微信图片_20210510111905.png

浏览1563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020-36683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