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中医杂谈

七夕特辑 | 国医大师们的爱情:我嫁给中医,她嫁给了我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08-05

临近七夕,借着节日的浪漫气氛,小编要跟大家聊聊中医界的神仙眷侣们!要说起中医界的神仙眷侣,不少杏林同道都会想到葛洪与鲍姑,羡煞旁人。

鲍姑出生于一个官宦兼道士之家。父亲鲍靓在南海任太守期间,结识了同样笃信道教的葛洪。父亲“见洪深重之,以女为妻”,鲍姑遂与葛洪结为百年之好。

他们犹如神仙眷侣,在罗浮山间采药辨药为百姓治病。葛洪炼丹著书,鲍姑行医采药,他们的足迹广阔,遍布于崇山峻岭和溪涧河畔,远离世俗羁绊,让人艳羡。鲍姑与葛洪这对情深伉俪双宿双飞,松萝共倚,共同谱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段鸾凤和鸣、治病救人的佳话。


相信大家对葛洪和鲍姑已经很熟悉了,小编就不一一赘述了。接下来,小编要分享的是经历过动荡时局与艰苦境地,仍然矢志岐黄终不渝的杏林伉俪。


f2d8f6cf027048b3afa8bff9e19c7462.jpeg


动乱年代,报国无门,民众深为病患所苦,李济仁李老遂从“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之古训,立志于以医道济人济世。李老从儒入医,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张舜华张老之父)、汪润身等系统学习、诵记中医经典著作,并临证随诊。


李老品性淳厚,又勤学善悟,潜心跟随师父张根桂抄方巡诊、采药制药。后来,张根桂将女儿张舜华嫁给他,由此,夫妇俩成为“张一帖”第14代传承人。


虽然不久之后他们又各自奔赴相隔数百里的工作岗位,直到1980年方得在芜湖团聚,但分别时灵犀相通,聚首后学业上切磋琢磨,生活中相辅互助,相伴偕老。一路上,他们为中医学作出的贡献,已非一家一族所私有。


1959年后,李老被选拔参与了安徽中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筹建工作中,为安徽省中医药事业的奠基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中医学院被撤并,李老转入安徽医学院(现安徽医科大学)工作,任内科医疗组组长。


李老艰难创业在外,张老独自在歙县定潭的老家,既要黎明即起,出诊以救治病患,又需操持家计,顾护年迈的母亲,抚育待哺的幼子,养育年幼的妹妹。每每忙碌至深夜,还要在煤油灯下一边缝补,一边研读古代医籍,撰述临证及研读医案之体会。不时还要跋山涉水,为病家采集各种草药。

当家业初成,偏又罹文革之难。彼时家中接连被抄,新置的家当,乃至祖传“张一帖”的一些珍贵器物、医籍心得等散失殆尽。老母徒自落泪,幼者稚气未除,举家居无所,食无粮,书尽焚毁,物尽盗亡。张老独力苦苦支撑,给省城亦在劫中的李老捎去的,却都是平安的讯息。这又是怎样的一番困苦与重生?


合肥与皖南隔了一条浩浩长江。为了能够照顾家乡歙县的妻小,1972年底,李老主动请调,从省会合肥过江至位于芜湖的皖南医学院及附属戈矶山医院工作,并数次婉拒了复校后安徽中医学院的盛情函调。


1980年,张老调至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工作,继续奋斗在临床一线,当时当地,民众会集张门,自发相送,依依惜别。而每年春夏之际,李老夫妇也总会抽出时间回到家乡,为家乡记挂着他们的患者精心医治,造福乡里。


可以说,在李老的各项成就中,均离不开张老的支持、参与和心血付出。就临床诊疗方面而言,张老的经验与心得,较李老不仅不逊色,且对于急性伤寒、妇科疾病、消化系疾病、癫狂症等,张老有着自身的独到体会,临证经验尤为丰富,掌握了一系列临床久经验证的有效方药。


李济仁、张舜华夫妇育有4子1女。长年含辛茹苦,把子女们一个个抚养长大,又一个个送出去读书。如今儿孙绕膝,子女们也均日新其学,学有所成。


如今两代人中,“五子三博士,两代七教授”。有人以一幅古联,稍加整饰,正成了二老晚年心境的写照:“三博后两学士堪称五子登科,七教授八大夫乃是一帖传人”。




74f3592cb1654cde98303241afbd98b5.jpeg


“她是一个大家闺秀,一个完美女性,更是我事业成功的后盾,我不可能没有她,没有她也就没有我了!!!”


郭老是重庆荣昌县人,虽是中医世家,但家中并不富裕;妻子冯显逊则是成都书香门第的女儿。

二人的爱情发生在成都中医学院,当时郭老提前毕业在学校担任助教,有一门课程没有来得及听,老师就告诉他,班上有一位女同学,做事认真,笔记写得一丝不苟,建议他去借这位女同学的笔记来看,这个女同学就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冯显逊冯老。

回忆起初见面时,郭老形容,“那就是一见钟情的感觉”。


这对伉俪志同道合,他们喜欢一起做饭、看书,特别喜欢讨论,郭老写书时碰到什么问题,都跟妻子讨论。郭老的每一份书稿,要交给出版社前的最后一个版本,都是妻子手抄出来的。


早年,冯老被分配到什邡工作,夫妻俩见面只能依靠长途汽车作为交通工具,郭老常常会拿热水瓶装着一瓶的鸡蛋去看望妻子。


2010年后,冯老因脊椎问题长期卧床,郭老有时间便会陪在妻子身边。为了配合妻子早睡,他连坚持了几十年的睡前看书习惯也放弃了。冯老生病多年,无法外出吃饭,郭老每次外出吃饭,都会记得打包夫人爱吃的点心。


每次请郭老出席仪式、参加讲座,一到中午11点,他就会急着朝家赶,饭都不吃。记得有一次,都江堰有一个论坛请郭老去作讲座,郭老不愿意住安排的宾馆,还要求当天下午第一个演讲,好早点赶回家。


当然,除了在中医药事业上携手并进、建树非凡的杏林伉俪外,医林中也不乏虽不识中医医理或中药药性,却在全力支持矢志岐黄的爱人的深明大义之伴侣,正所谓“我嫁给中医,你嫁给了我”


d1c662812f5341168d9f1cb4298ed85d.jpeg


何老和爱人陆景涛,相识于战乱时期,一位是出身于中医世家的年轻医生,一位是知识分子家庭的大家闺秀,两人结为伉俪后,风雨70年,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1940年,何老刚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毕业,就到了浙江永康县的盐务局医务室实习,后又到了龙泉。彼时鼠疫流行,疫情转移到龙泉,刚刚出道的何老凭借治疗鼠疫挽救了很多鼠疫病人的性命,一时间,所有人都对这个不满20岁的小先生崇敬有加。

经此一役,何老成了名人,盐务局的一位同事给他介绍了一位对象,这位女生是浙江大学中文系的陆景涛,小他4岁,当时也在龙泉上学。


望之削肩细颈,眉如弯月,是一位名门望族的闺秀,望着陆景涛一张绝美的面庞,20岁的何老几乎呆了,他心旌不住摇曳,一颗心几乎涌到嗓子。


首先开口的是陆老:“听说您是这里的神医,我想跟您学学怎么给人诊病,请问您能教我吗?”一连三个您字,优雅如一阵春风拂柳。


“可以,可以,欢迎……欢迎你!”何老缓过神来回答。


就这样,两人开始正式接触,爱情的藤蔓在这片山城中疯狂滋长,他挽着她滑腻温软的手在武夷黄昏的山径上教她认药,她慧心兰质,口中随处翻涌唐宋诗人的佳句应和。


杭州是一个天堂般的城市,但身为医生的何老,却注意到了这个城市的另一个角落:贫苦的挑粪工,他们做着城市最累的活,拿着天下最少的钱,肌肤被熏得散发着臭味,疾病累累,但他们却几乎不会找有名气的医生看。


这时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在何老心中酝酿着,他想培养一大批,专门为底层人民看病的医生,收费要低,疗效要好,穷人有了病可以找他们。


就这样,1947年何老创办了浙江第一家中医函授社,所谓函授,就是通过信函教学、答疑,不用实体学校办公的场所,仅仅就是何任家的小小客厅,主要工作就是撰写讲义内容并邮寄,所有的工作人员,就只有何老夫妇二人。


何老白天在诊所上班,晚上回来后编写讲义,经常写到一两点,妻子当时大学还没毕业,晚上放学后就在一旁刻蜡纸、油印,还要将收信人的名字地址写好,25瓦的灯泡下,他称她“陆参谋”,她称他“何司令”……

妻子陆景涛身体不好,何老总是照顾得很细心。为了让妻子好好养病,他主动搬到了朝北的小房间,把朝南的大房间让给妻子;妻子有段时间吞咽有困难,吃东西不方便,他就亲自喂饭,还用小剪刀把妻子最爱吃的酱鸭剪成小块,并一口口喂给她。

  

晚年,何老自己也患上多种疾病,妻子患上慢性病。何老给爱人用药,几乎每周要把药方调一调,一次,刚刚调好的药方已交给大女儿去配药,半路上何老电话又追来:“看到你妈妈脚有些肿,药里再加一味冬瓜皮吧。”细心如此,可见一斑。

  

两位老人,相伴70多年,至深的感情沉淀在岁月中。这种真挚的感情,渗透在家庭中,大家庭中的子女、孙辈,皆是家庭和睦,相敬如宾。



推 荐 阅 读 点击标题查阅

◆  口干但不欲饮,血虚却有水盛?如何治这一虚一盛之阴病!

◆  国医大师周信有验方解读,一副汤剂,治狼疮各证

◆  六则中医骨伤验案,手法合中药,以“巧”取胜

◆  医林“状元”榜:江山代有才人出,夺魁者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版权声明

  • 本文由铁杆医讯原创编辑,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 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 欢迎原创投稿。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供同行之间学习交流,非专业人员请至正规医疗机构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用药方案。


至 诚 金 方

微信图片_20190430114759.jpg


微信图片_20210510111905.png

浏览4332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020-36683593